深圳跨越巨变,1990年GDP翻倍,与香港差距缩短,不再遥望香港时代

深圳 更新于:2025-07-12 22:35
  • 用户1857161438424
    深圳不再遥望香港了!1990年,深圳GDP总量才171亿元,而此时香港的GDP总量却高达769亿美元,可以说是完全碾压。
    现在再看2024年的数据,深圳GDP飙到3.68万亿元,香港反而只有2.9万亿元——这差距就跟坐火箭似的,当年被压着一头的深圳,如今直接“超车”了。

    要说咋翻的盘?咱先唠唠两地吃饭的“饭碗”。香港这些年,钱大多赚的是“看不见的钱”——金融、律师、会计这些服务业,占了GDP九成多。金融街的高楼大厦是气派,中环的律师行西装革履也体面,可问题在哪儿?工厂早跑光了!制造业就剩1%的边角料,造个螺丝钉都得跑内地。就像咱们小区门口的早餐店,以前自己磨豆浆炸油条,现在全靠买现成的,看似轻松,可真要哪天供应商断供,立马抓瞎。

    深圳就实在多了。早年靠“三来一补”起家,电子厂、服装厂遍地都是,工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,车间里机器响得跟敲锣打鼓似的。但这两年,人家早换赛道了!华为在坂田搞5G,实验室的灯比路灯还晚灭;腾讯在南山做游戏和社交,程序员改代码改到凌晨三点;比亚迪在坪山造电动车,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比工人还多。就说新能源汽车,2024年深圳产了那么多辆车,全国每五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贴着“深圳制造”的标签——这哪是造车?分明是造未来!

    政策支持更是给劲儿。深圳是经济特区,国家给的政策就像“开绿灯”。以前企业报关得拿着一大堆单子跑海关、税务局,现在网上点几下,半小时搞定;加工贸易联网监管,相当于给企业装了个“电子管家”,库存、订单全在手机上看得见。2024年深圳新来了近一万家外资企业,占全国16.5%——这说明啥?资本的眼睛是雪亮的,哪儿能赚钱、哪儿政策好,钱就往哪儿流。

    人才更是深圳的“宝贝疙瘩”。你看深圳街头,背着电脑包的年轻人比奶茶店的顾客还多。为啥?落户有补贴,租房有保障,高层次人才还能分房!2024年深圳招了10万多新市民,其中2000个是“高精尖”。我有个表弟,以前在香港读硕士,毕业后在港漂了三年,工资涨得还没房租快,去年听说深圳有半导体企业招工程师,直接带着老婆孩子搬过来,现在住着人才公寓,工资翻了一倍——这哪是搬家?分明是“用脚投票”。

    再看香港,金融、法治确实是老本行,可问题也在这儿。产业太“偏科”,年轻人想进工厂?没几个厂;想搞科技?实验室租金贵得吓人;想创业?铺租高过天。我有个香港朋友,大学学机械工程,毕业五年换了三份工,现在在一家金融公司当行政,每天对着Excel表叹气:“我学的是造机器,现在天天数钱,这算啥本事?”更别说香港生活成本高,一碗云吞面能卖百来块,年轻人攒钱买房?想都别想。

    深圳能有今天,离不开“抱团”。粤港澳大湾区一规划,深圳和香港、东莞、惠州就像串糖葫芦,交通、政务全打通。前海搞现代服务业,香港的律师、会计师过去就能挂牌;河套搞科技创新,香港的大学实验室和深圳的工厂直接“手拉手”;都市圈建起来,早上从惠州坐地铁去深圳上班,晚上回香港陪爸妈吃饭——这哪是“各自为战”?分明是“1+1>2”。

   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深圳不是“抢”了香港的机会,是“补”上了香港的短板。香港有金融优势,深圳有制造底气;香港有国际视野,深圳有政策活力。以前香港看深圳,像看“穷亲戚”;现在深圳看香港,像看“老邻居”——你有你的长处,我有我的本事,一起把蛋糕做大,比啥都强。

   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