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崛起记,1990年GDP突破171亿,与香港比肩,不再遥望

深圳 更新于:2025-07-09 22:35
  • 雨后天晴sunny
    深圳不再遥望香港了!1990年,深圳GDP总量才171亿元,而此时香港的GDP总量却高达769亿美元,可以说是完全碾压。可到了2024年,深圳GDP高达3.68万亿元,可香港却只有2.9万亿元,和深圳的差距越拉越大。
     
    深圳能超越香港绝非偶然,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,深圳拥有独立立法权和二级财政地位,能自主调配资源投入前沿领域。当香港仍以金融地产为支柱时,深圳已全力锚定高端制造: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.4万亿元,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,更在无人机、超充桩等新赛道形成碾压优势。尤其关键的是,深圳将研发投入强度推高至GDP的5%以上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.5万家,让“实验室到生产线”的转化周期大幅缩短。这种“硬科技”基因吸引超1780万人口涌入,其中年轻工程师群体成为创新血液,与香港750万人口且老龄化加剧形成鲜明对比。
     
    香港尽管坐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,但金融业占GDP比重过高,实体经济孱弱使其抗风险能力堪忧。2025年初银行业爆发裁员潮,恒生银行坏账率飙升至6.12%,折射出高息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。更严峻的是空间束缚:11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,房价长期全球居首,既挤压制造业发展空间,又推高民生成本。当深圳在城中村改造中腾挪出产业用地时,香港连建设北部都会区的土地整合都步履维艰。即便试图转型科创,研发投入占比仅0.99%的“敷衍式创新”,难以支撑实质突破。
     
    深港的竞争态势本质是发展动能的代际差。深圳的底气来自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正向循环:一边通过电力充储放智能平台调度42万个充电桩构建能源互联网,一边在前海打造应用场景创新中心,年孵化百项新技术实现“香港研发-深圳转化”。反观香港,虽有河套合作区规划,但37亿港元基建投入与深圳全域创新的力度相比杯水车薪。当深圳电动车渗透率超50%、低空经济产值突破900亿元时,香港仍在探讨充电桩布局——这种代际落差,让“超级联系人”的定位在技术革命中显得苍白。
     
    不过,香港并非没有翻盘契机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已吸引港资企业超万家,“港资港法”试点正破除制度壁垒;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聚集1.5万名科研人员,生命健康与AI领域的跨境中试平台初具雏形。只要香港敢打破思维窠臼,将金融资本深度导入实体创新,仍可借大湾区重获新生。毕竟三十年前,谁也想不到那个渔村会超越东方之珠——而未来变革的速度,只会比想象中更快。#MCN微伙伴计划#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